鉚足干勁辦實事——商洛兩級法院多措并舉為群眾解難題小記
自“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創(chuàng)建活動開展以來,商洛兩級法院著力在優(yōu)化訴訟服務、深化司法為民、提升司法能力等領域出實招、用實勁、下實茬,鉚足“三實”干勁,多措并舉,竭力解決人民群眾在訴訟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堵點“三點”問題,真正讓司法為民落地見效、讓訴訟服務便民利民。
庭審搬到老年公寓
一頂國徽、一條橫幅、三張桌子便搭建起一處流動法庭。這是5月6日,商洛市山陽法院中村法庭的庭審現場。
提起自己的護理費,陳大爺傷心地表示,那就是他心里的痛楚。陳大爺今年七十有余,和老伴育有三兒一女,前年老伴去世后,他日常起居尚能應付,但近來身患腦梗、心臟病等疾病,生活已無法自理。由于子女均未在身邊,陳大爺只能入住轄區(qū)中村鎮(zhèn)老年公寓,每月支付2600元護理費。然而,4子女對費用的分擔卻相互推諉。陳大爺一紙訴狀將子女訴至法院。
考慮到陳大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中村法庭的法官主動前往老年公寓,開展上門辦案。受疫情影響,在省外務工的二兒子不能到庭應訴,經法官協調,將庭審現場搬到老年公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審理了該起贍養(yǎng)權糾紛案件。庭審后,經過法官的調解,子女們就護理費分攤達成一致意見,陳大爺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為持續(xù)深化“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創(chuàng)建活動,商洛兩級法院人民法庭立足審判職能,主動延伸服務,以巡回審判為切入點,努力讓法庭成為司法便民的“橋頭堡”,打通訴訟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推進提升執(zhí)行質效
5月6日,商洛市商州法院以奮力爭創(chuàng)“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為契機,組織召開執(zhí)行質效研判推進會,并出臺7條措施,力求解決執(zhí)行中遇到的各種難點問題,把群眾的“紙上權益”兌換成“真金白銀”。
這7條措施分別是,與多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形成信息共享、執(zhí)行聯動;創(chuàng)新執(zhí)行“110”快速反應機制,向社會公開熱線舉報電話,堅持24小時接警,執(zhí)行指揮中心隨時調度出警;推行“執(zhí)行局長接待日”,由院庭長輪流值班接待來訪群眾,現場疏通群眾遇到的糟心事、堵心事;部署開展執(zhí)行專項活動,集中執(zhí)行一批涉民生、涉金融、涉長期未結的終本案件;曝光一批“老賴”,宣傳一批好人好事、先進經驗,營造濃厚氛圍、形成強大聲勢;加強執(zhí)行團隊建設,不斷整合執(zhí)行力量,提高人均辦案數;完善繁簡分流機制,提高執(zhí)行質效,力爭速執(zhí)團隊結案突破1000件。
5月11日,申請執(zhí)行人黃某將一面寫有“法槌如山?真情為民”的錦旗送到商州法院執(zhí)行法官手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據了解,周某于2014年向黃某借款2萬元,借款期限一年。借款到期后,黃某催款無望,雙方矛盾不斷升級,無奈黃某將周某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周某向黃某償還借款2萬元及利息。判決生效后,周某未履行判決義務,黃某申請強制執(zhí)行。案件執(zhí)行中,執(zhí)行法官了解到被執(zhí)行人周某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為妥善解決糾紛,遂多次找被執(zhí)行人子女談心談話,告知其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義務的法律后果。迫于法律的威嚴,周某的子女主動將執(zhí)行案款3.5萬元兌付申請執(zhí)行人黃某,案件得以圓滿解決。
為百余名群眾解心結
“這回算給咱吃下了定心丸,終于不用再愁了,感謝法院!”這是涉及123名群眾與某房地產公司的一起合同糾紛中的群眾代表,從商洛中院法官手里接過調解書時說的話。
4月28日,商洛中院妥善調解了該起合同糾紛,有效化解了雙方矛盾,最大限度滿足了群體訴求。
商洛市山陽縣某村民小組與某房地產開發(fā)公司于2020年8月20日簽訂村民小組預留地開發(fā)合同,約定將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22畝預留地交由公司經營,自負盈虧,所開發(fā)房屋一二層商用房所有權歸村民小組,并對失地群眾補償事宜進行了約定。
合同履行中,2021年7月,該村民小組中123名群眾以合同內容損害村民切身利益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與房地產公司簽訂合同無效。一審法院審理認為合同合法有效,駁回了123名群眾的請求。
群眾不服上訴后,商洛中院法官經實地走訪,詳細調查后得知,群眾要求確認合同無效的真正原因是希望增加失地補償。因案件涉及群眾多,問題錯綜復雜,若處理不妥,很可能引發(fā)新的矛盾。于是,法官及時轉變思路,積極引導雙方就原合同中補償權益條款進行調整,適當增加補償數額,盡量滿足群眾要求,想方設法化解他們遇到的難點問題。在法官的耐心細致調解下,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協議。法官又專程把調解書送到123名群眾的代表手中,給案件畫上了圓滿句號。
(任丹江?章美玲 記者?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