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月背著陸,為偉大祖國打CALL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qū),南極-艾特肯盆地內(nèi)的馮·卡門撞擊坑內(nèi),這是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11點40分,嫦娥四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1月3日《新聞聯(lián)播》)
這是一個注定載入史冊的時刻,是中國航天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地球自從有了人類,人類自從有了探月的夢想,還從未有過探測器著陸月球背面的先例。無數(shù)人、無數(shù)次抬頭望月,但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就在昨天,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由“嫦娥四號”傳回地球。
著陸月背,難點可想而知,這不僅因為月球背面地形復雜,有大量的撞擊坑、環(huán)形山,對著陸精度要求更高。而且探索月球背面,面臨著無法與地球直接通信的難題。正因為這樣,歷史上人類探測器有過20次著陸月球正面的輝煌,卻沒有一次背面著陸。“嫦娥四號”是月背著陸的破冰之旅,是人類月背著陸的零的突破。
月背著陸意義非凡,這里常年背對地球,可以屏蔽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為利用宇宙低頻輻射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同時,月球背面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嫦娥四號探測器擇機實施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后,可以利用地形地貌相機等科學設備展開巡視探測和就位探測。嫦娥四號探測器還攜帶了多臺國際合作載荷和月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為中外科學家探索太空提供了機會。
正因為意義重大、價值不菲,“嫦娥四號”之行才被稱之為中國人開創(chuàng)的一項世界級顛覆性技術(shù)和開拓性工作,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性事件。亦因此,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于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成功發(fā)射呼嘯而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高度關注,期待“嫦娥”順利著陸。終于在1月3日上午10點1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通過姿態(tài)調(diào)整,懸停避障,于10點26分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內(nèi)自主著陸、正中靶心,顯示出極高的著陸精度。為13億多中國人,增添了無比的自豪。
月地之間,有著40萬公里的遙遠距離,探索這個地外天體,是不斷向深空探索的重要一步。今天,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綜合實力,為探索太空聚集了前所未有力量,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基礎。而如今逐月之路,已經(jīng)有美國、俄羅斯、歐洲諸國以及印度、日本、韓國等大大小小的國家。外太空探索的路上,不能沒有中國的身影。
2004年,中國正式開啟“嫦娥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zhàn)略”,已經(jīng)成功走完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這個工程的順利推進,不僅是國家強大的重要表征,而且增強國家影響力,取得更大話語權(quán)。同時對培養(yǎng)科技人才、促進科學進步助力巨大。試想,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號成功發(fā)射,這次月背著陸,首次借助地月中繼通信衛(wèi)星實現(xiàn)月背測控通信,依靠自主避障等功能確保月背著陸成功,這在技術(shù)上,可謂是突破性的進步。更加現(xiàn)實的是,航天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多個產(chǎn)業(yè),包括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信息產(chǎn)業(yè)、電子科技等,對帶動國內(nèi)經(jīng)濟增長作用巨大、動力強勁。月背成功著陸,完全可以說一句:“厲害了,我的國!”(作者:雷鐘哲)